《教育叙事:促教师个性化成长的有效路径》——读后感
朱维芳
近日,学习了《燃荻》第81期刊登的《教育叙事:促教师个性化成长的有效路径》一文,文中指出:教育叙事是指在特定的教育文化语境中通过叙述、描写等语言表达方式,借助故事的形式对过去典型的教育事件加以呈现的行为过程或言语成品。面对活动中的幼儿,教师需要凭借教育经验与理念引导,支持幼儿活动并在活动过程中进行相关叙事记录。在活动结束后,通过叙事中的反思,重新观察和反思儿童在游戏中的表现。这一过程能够增强教师自我建构课程意识和教育理念,随着自我意识的不断增强及教育经验的不断丰富,个性化的教育理念也在不断生成。如,我在叙事“建构夹子”游戏中这样写道:航航拿起一根蓝色的冰棒棍,在冰棒棍的中间夹上了一个塑料夹,离开一段距离又夹了一个塑料夹,接着在两个夹子中间相反的方向连续夹了3个塑料夹。又在冰棒棍的一头夹上了2个夹子,而且2个夹子的尾部都向外。他说:老师,你看,我夹了一个小恐龙。我竖起大拇指说:嗯,真的很像,你把恐龙的各个部位介绍一下,好吗?他分别指向冰棒棍一头、中间的夹子、冰棒棍另一头,说:这是恐龙的嘴巴,这是恐龙的腿、身体,这是尾巴。我说:真棒!恐龙的各个部分都有了,很完整。接着他又拿起一根冰棒棍,以同样的方法在冰棒棍上夹夹子,只是这次在身体部分多夹了几个尾部向上的夹子。我问:你这个夹的是什么?他笑着说:这是剑龙,你看它身上有好多剑。航航的夹子建构还在继续……
从游戏中航航能有始有终的坐在位置上建构可以看出,航航是非常喜欢夹夹子建构的。他在用塑料夹与冰棒棍建构恐龙的时候,有两个夹子建构了恐龙的腿,用几个夹子建构了恐龙的身体,而且让身体与腿之间保持平衡,能稳稳地站在桌面上。同时他建构了恐龙的嘴巴、尾巴,整个恐龙是完整的,非常形象的。特别是在建构翼龙的时候多夹了几个夹子,使得构建的翼龙形象生动。从这些可以看出他对恐龙的身体结构是非常了解的,有足够的前期经验在。而且他在使用夹子的时候夹、放、调整距离,都做得得心应手的,可以看出他的小手很有力量,且精细动作发展较好。
读《幼儿行为的观察与记录》有感
朱维芳
最近研读了《幼儿行为的观察与记录》一书,让我深刻认识到观察在幼儿教育中的重要性,此书中提供了多种实用的观察记录方法。
首先,观察幼儿行为是了解他们内心世界的关键。幼儿的行为往往能反映出他们的情感和需求,教师的细致观察可以帮助他们提供更专业的指导和帮助。书中提到,观察不仅仅是看,更是用心去感受和理解幼儿的行为。通过观察,教师可以收集到第一手资料,进行科学分析,从而更好地满足幼儿的发展需求。
其次,书中详细介绍了多种观察记录方法,如文字记录叙述法、QSR法、次数统计法、评定量表和检核表等。这些方法可以帮助教师更系统地记录和分析幼儿的行为,使研究更加深入和有效。例如,实况详录法要求详细记录幼儿在一段时间内的所有表现和活动,轶事记录法则是对感兴趣的行为事件进行连续记录,而日记描述法则是以日记的形式长期观察并记录幼儿的行为。
此外,书中还强调了教师在观察中的角色和态度。教师不仅是观察者,更是幼儿的伙伴和支持者。教师需要以平和的心态面对日常的琐事,积极探索幼儿的好奇心和纯真心灵。通过融入孩子的视野,真正了解他们的需求和发展,教师才能提供最适宜的帮助和支持。
总之,《幼儿行为的观察与记录》不仅提供了丰富的理论知识和实用的记录方法,更重要的是强调了教师在观察中的重要作用。通过细致的观察和科学的记录,教师可以更好地理解幼儿,为他们提供更加专业的教育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