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荻81期《跨学科学习过程性评价的基本理念》读书心得
一、跨学科学习:幼儿教育的新航标
作为一名幼儿园老师,在日常教学中,我一直在探寻更有效的教育方式,以助力孩子们全面成长。近期,一本关于跨学科学习过程性评价的书籍,为我点亮了前行的道路。阅读过程中,那些新颖且极具启发性的理念,让我对幼儿教育有了诸多全新的感悟。
跨学科学习打破了传统学科的边界,将语言、艺术、科学、健康等多个领域知识相互融合。就像在认识四季的主题活动里,我们不再局限于讲述四季的特征,而是融入绘画描绘四季美景、唱诵四季相关儿歌、用数学统计不同季节的衣物数量等环节。孩子们在这个过程中,全方位动用感官,既能了解自然知识,又能提升艺术表现力、语言表达力以及数学思维,这正契合幼儿对世界充满好奇、渴望多元探索的天性。
过程性评价摒弃了单一以结果论成败的模式,着重关注学习过程。每个孩子都有独特的成长节奏,在学习新知识时,有的孩子领悟快,有的稍慢。过程性评价尊重这种差异,细致观察孩子在活动中的参与度、遇到困难时的坚持度、与同伴合作的默契度等。比如搭建积木活动,重点不在最终积木造型是否完美,而是关注孩子构思时的创意、搭建中解决问题的思路,以及和小伙伴分工协作的情形。通过及时肯定与引导,让每个孩子都能在自己的节奏中收获自信,持续进步。
二、突破学科边界,培育综合素养
传统分科教学犹如将知识碎片化,孩子学到的往往是孤立的知识点,难以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也不易将知识运用到生活实践。就像认识植物,若仅在科学课上讲解名称、特征,语文课上读相关课文,孩子很难全方位了解植物与自然、人类的关联。而跨学科学习将零散知识串联,以 “春天” 主题为例,语言领域诵读春天的诗歌、讲述春天的故事,艺术领域用绘画、手工展现春天美景,科学领域探究春天动植物的变化,健康领域开展春日户外锻炼活动。孩子们既能感受春天的美好,又能在多领域学习中提升综合素养,知识不再是死板的记忆,而是鲜活的体验。
三、过程性评价:关注成长轨迹
过程性评价与传统的总结性评价截然不同,它摒弃了单一以结果论成败的模式,着重关注学习过程。每个孩子都有独特的成长节奏,在学习新知识时,有的孩子领悟快,有的稍慢。就像在搭建积木活动中,重点不在最终积木造型是否完美,而是关注孩子构思时的创意,搭建中解决问题的思路,以及和小伙伴分工协作的情形。有的孩子一开始搭建得并不顺利,反复尝试后终于成功,这期间展现出的坚持就值得肯定。教师通过持续观察、记录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如参与度、遇到困难时的坚持度、与同伴合作的默契度等,能精准捕捉到他们的闪光点与进步空间。而且,及时的肯定与引导,能让每个孩子都在自己的节奏中收获自信,持续进步。过程性评价尊重个体差异,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幼儿,为他们的成长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儿童博物馆课程故事研究》读书心得
身为幼儿园老师,日常工作就是陪伴孩子们探索世界的奇妙。阅读《儿童博物馆课程故事研究》这本书,仿佛为我开启了一扇通往更精彩教育世界的大门,一路探寻,收获满满。
书中详细阐述的理论依据,让我对幼儿教育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它精准剖析了不同年龄段孩子的认知特点与学习规律,这恰似给我的课程设计戴上了 “导航仪”。以往组织活动,有时会陷入成人思维,现在我明白要紧扣幼儿的兴趣点。就像开展 “交通工具” 主题时,依据书中理论,从孩子熟悉的小汽车入手,延伸到各类交通工具的演变,一下子抓住了孩子们的好奇心,课堂活跃度飙升。
故事在儿童博物馆课程中的魅力展现,更是给我带来诸多启发。那些或趣味盎然、或富有哲理的故事,是孩子们认知世界的桥梁。在教学实践中,我引入了《博物馆奇妙夜》的故事片段,孩子们眼中闪烁着光芒,仿佛跟着故事主角一同穿梭在博物馆展品间。此后,他们在手工创作、角色扮演时,都展现出超强的想象力,将故事里的场景鲜活重现,语言表达与创造力得以双重滋养。
书中的实践案例是一座 “富矿”。学习后,我大胆改进教学方式。组织孩子们参观本地小型博物馆时,不再是走马观花,而是提前设计寻宝游戏,引导孩子们带着问题观察文物、了解历史。回园后,分组讨论分享,孩子们你一言我一语,学会倾听他人、整理思路,团队协作与问题解决能力悄然生长。
这次读书之旅,让我深知儿童博物馆课程蕴含的无限潜力。它打破传统课堂边界,为孩子们营造沉浸式学习空间。未来,我将持续挖掘书中精髓,为孩子们的成长铺就一条绚丽多彩之路,让他们在知识的花园里自由采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