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2徐瑞环读书心得

作者: 时间:2023-05-29 点击数:

读《南京鹤琴——一所没有特色的幼儿园》有感

——分不开的的教育与生活

陈鹤琴先生被誉为“中国现代儿童教育之父”,在本次的读书活动分享阅读中,我也感受到“活教育”理论的深层含义与运用。孩子们在最不像老师的老师的带领下变成了最孩子的孩子。这之中让我感受最深的是在自然中教育,为幼儿搭建感受自然的环境。把大自然与丰富的知识与经验,带到孩子们的学习与生活中,潜移默化的影响与激发孩子们如何去认识自然、研究自然、融入自然、热爱自然与保护自然,培养孩子们的关爱自然的情怀与高尚品格。

    一、深挖“做”的形式,激励幼儿主动成长

陈鹤琴说:“儿童的世界是儿童自己去探讨去发现的,他自己所求来的知识才是真知识,他自己所发现的世界,才是他的真世界。”活教育理论中提到:“做中学,做中教,做中求进步。”多利用比较教学法、比赛的方法增进幼儿的学习效率、教学游戏化、分组学习共同研究。如:小厨房活动中,我们以搓圆子”迎来小朋友的动手操作与体验活动,并品尝自己的劳动果实。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为幼儿搭建探索圆子的制作过程,鼓励幼儿自己发现搓圆子的技巧,并尝试自己搓圆。教师放手,是因为坚信幼儿能够自己做的,应当让幼儿自己做,在搓圆子的氛围中,幼儿的积极性也非常高,能够品尝自己搓的圆子孩子们满是成就

二、为幼儿搭建支架、支持幼儿自主成长

幼儿对世界的认识,需要感知和探索,这就需要教师搭建支架,提供方法。认为这种认识只是停留在视觉上,理解单一浅显。世界的美好需要打开五官来感受,用眼睛看、耳朵听、鼻子闻、嘴巴尝、手指摸,只有这样,他们的认识才立体,才深刻。

让孩子做自己可以做到的事,不是放任不管,而是需要教师创设情境,在具体的活动中培养孩子的能力,这应该是“活教材”“活教法”的真谛。在院子活动时,我们班的小朋友在砖头堆里发现了西瓜虫,孩子们异常兴奋,都冲上去想凑近看一看、摸一摸。这时候就有小朋友问到:西瓜虫吃什么?的家在哪里?它缩成球是不是因为害怕?等等,在这些问题面前,幼儿能主动发现问题,在相互讨论中尝试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偶尔寻求老师的帮助,我们支持幼儿也鼓励和帮助幼儿自主探索,亲近大自然。

三、等待幼儿自我成长,在“玩”中学习成

儿童喜欢野外生活,到野外的大自然大社会中去探讨、去追求,就可获得确实而经济的直接知识。“活教育”就是遵循孩子的天性,让孩子在“玩”中学习成长。游戏是儿童的天性,在“玩中学”是教育常识。想要认识自然就得先去接触自然,将家园文化与大自然巧妙地结合,践行“大自然大社会是我们的活教材”的教学原则。
在教育过程中,我们需要先认可孩子,与幼儿建立情感联结,让幼儿感受到归属感与被接纳感,当孩子感觉被接纳、被尊重,我们才能做好一名教师。一名教师不仅要尊重幼儿,与幼儿做合理的约定,坚定而和善地遵守约定;也要让幼儿懂得事情的界限,学会尊重约定,学会合作。
我们不仅要是一名幼儿教师,更要做一名“活教师”,以幼儿为中心,谱写爱幼之歌。需要我们用“活教育”的理念武装自己,在教育教学中灵活应变,在工作中充满活力,用一份爱心与幼儿共同度过在园的每一天。

 

主办单位:高新区娄江幼教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