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2.24课题研究实录——课例研究课观摩

作者: 时间:2024-12-24 点击数:

课题研究记录表

课题题目

利益相关者视角下提升大班幼儿入学准备水平的实践研究

课题类别

规划课题

立项编号

L2022067

出席对象

徐新颖、费筱菁、戴紫莹、周张瑶、张祺悦

地点

三楼会议室

时间

2024.12.24

研究主题

课例研究课观摩

所要解决问题

⒈观摩课例研究课

⒉优化课例研究课

研究方法

观察法

 

 

 

 

 

 

一、文献阅读分享

费:本次活动我们一起来阅读一下《写信·达意——幼儿前书写能力发展的实践探索这篇文章,分享一下读书心得。

 

 

周:模仿是幼儿学习技能、探索世界的一种方式。通过 “我和朋友说” 的书信往来活动,引导幼儿关注同伴的书信作品、书写方法,引发同伴相互学习。同时,教师也在幼儿与同伴的书信往来中,进一步解读幼儿前书写的兴趣、需要,有针对性地给予环境和策略支持。

戴:在日常生活中,有些幼儿善于在教师面前表达,有些则很少主动交流,但在写信时,不少平时不主动与教师交流的幼儿也会尝试用图画、符号和类似文字的方式将自己想要说的话表达出来。例如琳儿平时文静,很少主动和教师打招呼,但教师节会给老师写信表达喜爱和祝福,教师展示信件后,琳儿还会和小朋友交流信的内容,提升了语言及情感的表达能力。

张:选择与写信相关的儿童绘本,如《点点和多咪的信》,引导幼儿直观观察无字信,从中了解信的基本格式,知道写信需要写明时间、地点、事情三要素;通过《一封奇怪的信》让幼儿感受 “送信”“收信” 的职责及信的重要意义;《给小老虎的信》让幼儿感受动物收到信时的快乐,了解信件传递的过程和意义等。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在呈现信件后以提问的方式引导幼儿思考,提升幼儿整体语言能力,帮助幼儿认知能力、社会交往能力以及解决问题能力等的综合发展。

徐:幼儿前书写的过程是思维表达的过程,当幼儿在前书写过程中遇到困难、无法表达自己的想法时,教师引导幼儿与同伴进行讨论,激发幼儿调动已有经验,鼓励幼儿充分发挥想象和创造,交流分享自己独特的想法和经验,推进幼儿前书写进程,提高口头表达和前书写能力。例如,月月想写信感谢环卫工人,可是 “谢” 字不会写,她求助教师,教师便把这个问题抛给孩子们,请他们帮忙想办法,孩子们通过讨论想出了画弯腰鞠躬的小朋友、画螃蟹、画两只螃蟹等表示 “谢谢” 的方法。

二、观摩、优化课例研究课

徐新颖老师执教大班数学:我想吃的早点

设计意图

每次吃早点的时候总是听孩子们在说“我想吃巧克力的”“我喜欢吃毛毛虫的”……有时候来的晚的孩子还会因为自己喜欢的饼干已经吃完了而伤心。于是我设计大班数学《我想吃的早点》,旨在想通过调查、统计、分析的形式,直观的了解到幼儿最喜欢吃的饼干是什么,并把调查统计分析结果告知保健老师。以后保健老师就能根据幼儿的喜好来投放相应数量的饼干,从而让大家都吃上自己喜欢的点心。活动过程中幼儿与同伴一起亲历了用数据分析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全过程,理解了收集数据的目的,形成了初步的数据分析、判断能力。

活动目标:

⒈理解实物统计表的含义并用个性化方式记录其中的数学信息

⒉乐意参与调查统计活动,初步尝试思考数据表征的实用价值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有用。

活动准备:

拍摄设备(传送屏幕);黑板;小架子5个;三种早点饮料图片和五种早点饼干的图片;统计表和记录笔

活动过程:

一、话题导入,引发统计问题

⒈教师提问,引出话题

师:你们今天早上吃的是什么点心?你喜欢今天的早点饮料吗?

师:保健老师为了丰富我们早上的早点。于是委托我和大班的小朋友一起调查统计分析你们的喜好。我先来问问,你们爱喝什么样的早点饮料?牛奶、豆浆还是果汁?

⒉师幼互动,讨论统计方法

师:有什么好办法让我们很快知道所有的小朋友最爱喝哪种饮料呢?

二、初步统计,发现实物统计表的有用有趣

⒈师幼讨论,推选并现场体验最有效便捷的调查统计方法。

师:你们说了很多办法,哪一种又快又好呢?

师:小朋友说投票最快,那可以怎么来投票呢?(举手投票)

师:三种饮料要投几次票?(3次)只投一次票可以吗?

⒉现场体验,教师协助拍摄幼儿选择并站队的照片。

师:小朋友最喜欢哪一种饮料就站在饮料图片后面的直线上。

⒊观察实物统计表(照片),尝试理解其中的数据表征意义。

师:看着这张照片,你看懂了什么?喜欢哪种饮料的小朋友最多?你的判断依据是什么?

师:还能看出什么信息呢?

师:男生和女生谁更爱喝XX呢?你判断过程是怎样的?

⒋教师小结,引出新的探究问题。

师:这张照片就像一张有趣的记录表,让我们知道了很多秘密,比如大班小朋友喜欢XX的最多,有个人,喜欢XX的人最少,只有几个人。男孩子更喜欢喝XX,女孩子更喜欢喝XX

师:早点的饮料问题解决了,那小朋友们喜欢吃的饼干是什么呢?保健老师给我带来了五种饼干,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些饼干有什么特点?

三、再次统计,体验和感受数据分析的实用价值

⒈出示五种饼干图片,幼儿站队投票,教师拍照。

师:现在请你仔细考虑一下,选择一种你最喜欢的早点,站到直线上。

⒉教师介绍记录任务,幼儿各自完成。

⑴刚才你们已经学会用数字说出自己的发现,这一回除了数字一定还能发现更多有趣的秘密。请把你的发现记录下来,想一想,记录什么,怎样记录才能让别人一眼就看明白。

⑵引导幼儿完成记录表

⒊交流分享,观察、理解、欣赏各自的统计记录。

幼儿将记录表放在展示架上(拍照上传),共同观察、交流、讨论

师:哪一张记录表你一眼就看懂?是怎么记录的?哪一张记录表上的数字最多?表示什么?

师:有没有哪张记录表你没看懂?有什么问题要问?

引发思考,尝试发现数据表征的实用价值

⒈师幼小结探究结果,理解数据分析的实用价值

师:早点调查统计已经完成了,我们拿着这张记录表可以对保健老师说什么?(大家最喜欢吃XX,最不喜欢XX,男孩喜欢XX,女孩喜欢XX)

⒉发现隐藏信息,展现数据分析的多角度趣味。

师:这五种饼干一样吗?有没有找到它们的相同点?是咸味饼干,是甜味饼干,大班的小朋友们更喜欢哪种点心?为什么呢?

五、活动延伸:激发幼儿再次探索的兴趣。

师:今天我们调查了“早点喜欢吃什么”的问题。其实生活中还有很多事情也需要用到调查与统计,交警叔叔会通过调查统计,分析哪个路口的汽车最多,从而决定要不要让路口绿灯的时间更长一些;气象分析师会收集大量的气象数据,再通过分析与预测,从而为我们提供未来的天气信息。调查、统计、分析,帮助人们了解更多生活中的秘密,帮忙我们知道怎么做更好、更合适。

师:小朋友,你们喜欢这样的调查吗?你觉得我们还可以在幼儿园里做哪些调查呢?

优化评价:

张:我认为徐老师这节课非常好,在活动中,大部分幼儿能够理解实物统计表的基本含义。通过观察照片或记录表,孩子能指出不同饮料、饼干的选择人数,并判断出哪种最受欢迎。例如,在对早点饮料的统计后,幼儿能看着站队照片说出 “喜欢牛奶的小朋友最多,有 12 个,喜欢豆浆的最少,只有 5 个”。幼儿在记录数学信息时展现出了丰富的想象力和个性化。有的幼儿用简单的数字记录,如在饼干统计中,直接在对应饼干图片下写下所选人数;有的幼儿则使用符号,如用 “√” 表示自己的选择,用 “〇” 表示他人的选择,再进行数量统计;还有的幼儿运用简单图形标记,如用小三角形代表一个人,通过画三角形的个数来记录人数。

戴:从幼儿每日吃早点的日常情境出发,选取幼儿熟悉且感兴趣的话题 ——“喜欢的早点饮料和饼干”,以此引发统计问题。这种贴近生活的情境,让幼儿深切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了他们主动探索的欲望。例如,教师提问 “你们今天早上吃的是什么点心?你喜欢今天的早点饮料吗?” 瞬间吸引了幼儿的注意力,让他们迫不及待地想要参与讨论,因为这是他们每天都会经历的场景,有着直接的生活体验,从而使数学学习不再枯燥抽象,而是充满趣味与实用价值。

徐:我也存在一些问题,在记录环节,尽管我鼓励幼儿用个性化方式记录,但对于一些记录能力较弱的幼儿,我前期的引导不够细致。部分幼儿在记录时,信息不完整,只记录了自己喜欢的饼干,未记录相应的人数;有些幼儿则记录得不够准确,数字书写潦草、随意涂改,使得记录结果难以清晰呈现数据信息,这反映出我在教授记录方法时,未能充分考虑幼儿的个体差异,给予针对性的示范与指导。

费:《指南》倡导数学教育生活化。教师可进一步拓展活动延伸,引导幼儿发现生活中更多需要调查统计的场景,如班级图书喜好、游戏材料需求等,让幼儿自主设计调查表、开展调查统计活动,持续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例如,开展 “图书角最受欢迎的图书” 调查,幼儿通过统计发现大家的阅读喜好,进而学会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增强数学学习的内驱力,培养幼儿运用数学思维分析和解决生活问题的习惯。

通过本次对大班数学活动《我想吃的早点》的反思,执教教师深刻认识到活动中的优势与不足。在今后的教学中,教师们会珍视幼儿生活经验,优化教学策略,强化对幼儿个体差异的关注与支持,让数学活动更加生动有趣、富有成效,助力幼儿数学素养与综合能力的稳步提升,为幼儿的成长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物化成果

课例研究课

 

主办单位:高新区娄江幼教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