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献阅读分享 费:本次活动我们一起来阅读一下《儿童入学准备状态的理论模型与干预途径》这篇文章,分享一下读书心得。 
   
戴:文章首先提到了Schoen教授的观点,他强调了“坚持性”(任务定向行为)对儿童认知和语言发展的重要性,并建议将其纳入入学准备状态的诊断体系中。接着,文章从四个方面探讨了学前儿童发展对未来学校适应结果的预测作用:学前儿童认知和言语发展水平、学前儿童情感与社会性发展水平、学前儿童神经生理发育状况、家庭环境。对于每个方面,文章都详细列举了相关学者的研究成果和观点,如Tramontana的元分析、Peterson的指出、Blair的发展神经学模型、Blythe的入学准备ABC模型等。 徐:文章介绍了生态学观点在儿童入学准备问题研究中的应用,强调多种早期预测因素的共同作用、儿童生活其中的各种环境因素(如家庭、社区等)的重要性,以及双向适应(即儿童对学校的适应和学校对入学儿童的适应)的观念。 张:文章中针对入学准备状态不足的儿童,有多种干预途径可供选择,包括延迟入学、针对儿童个体的干预措施、以及针对家庭和社区的干预措施。但是延迟入学的作用存在争议,研究发现延迟入学并未显著改善儿童的准备状态,而另一些研究则表明它可能对某些儿童有益。针对儿童个体的干预措施和针对家庭和社区的干预措施也被认为是有效的,但具体实施效果可能因个体差异而异。 二、解决教师开展主题活动时的问题 费:感谢大家的分享,接下来我们需要探讨一下课程故事开展方面的问题,以组员老师的《树枝博物馆》为例,请大家分年级说一说自己的看法。
老师们提出的建议: 解决方案:
主持人总结:⑴任务驱动:让孩子知道我为什么要做这个,怎么做?博物馆展览日,宣传页,怎么做,要介绍什么?展品,玩法介绍、特点、注意事项。自己先探索怎么玩,任务意识就有了。 ⑵化零为整:当幼儿的已有经验较为模糊、零散,不够以支持现有游戏或操作行为时,教师应当带领幼儿实地参观学习或借助生活实景视频、实物图片相片等,以丰富幼儿的经验,帮助幼儿梳理规整零散经验。 ⑶情感支持:为小动物搭一个家,为好朋友做一个玩具,老师情感鼓励,对于探究成果的孩子给与积极的肯定,对于不成功的孩子也能及时关注到。 ⑷分享评价:给孩子搭建分享的平台,将活动中个别幼儿的精彩瞬间在集体面前向大家展现个别经验,集思广益,让大家都围绕一个情境行为而展开讨论,相互评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