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燃荻》有感
太仓市高新区娄江幼教中心娄江幼儿园 陈伟萍
2024.10
《燃荻》81期中有一篇文章《教育叙事:促教师个性化成长的有效路径》。文中说到:教育叙事贴近教师的日常生活,能激活教师专业发展动能,助力教师个性化专业成长。教育叙事是指在特定的教育文化语境中通过叙述、描写等语言表达方式,借助故事的形式对过去典型的教育事件加以呈现的行为过程或言语成品。
作为幼儿园老师,我的感受是:幼儿园是一个充满童真与欢乐的奇妙世界,在这里每一个孩子都是一颗独特的种子,等待着我们用爱去浇灌,让孩子可以尽情地释放自己的天性,绽放出绚丽的花朵。
这是来自一次区域游戏中的发现:建构区里,朵朵、小羽、小梦、小妍四个孩子在一起建构着高楼。小羽过来对老师说:“老师,你看,我们搭的是四层的楼房,旁边这个围起来的是一个游乐场,你觉得怎么样?好吗?”“嗯,我觉得挺不错的,那你们接下来是要准备搭屋顶吗?”“不对,我们不搭屋顶,这上面是要做个舞台的。”小羽指着楼房的顶层告诉老师。“哦,那你们可要搭一个漂亮的舞台啊!”小羽点点头,找来方块积木,竖着搭了一个“背景墙”。小梦说:“舞台上要有花的,更漂亮。”小妍接着说:“对,我来做花吧。”说着搬出了花片积木开始搭花朵。朵朵抓了一把花片在“背景墙”上逐一摆上,接着又把花片积木都拿下来,选出了黄色花片,再次放上去,,小羽过来帮忙,说:“一种颜色的比较好看。”朵朵点点头,她看着小妍把搭好的花朵放在舞台边上,就拿着剩下的花片积木坐下来,也开始搭花朵。几个孩子接着又搬出了几框不同的积木,开始给房子里添“家具”,在房子周围种“绿化”。几个孩子一会儿凑在一起小声商量着还需要怎么打扮房子,一会儿又各自分开去拼搭、摆放着。
《指南》社会领域指出:幼儿在与成人和同伴交往的过程中,不仅学习如何与人友好相处,也在学习如何看待自己、对待他人,不断发展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目标3“具有自尊、自信、自主的表现”中对中班孩子的要求有“能按自己的想法进行游戏或其他活动”。在上次建构的基础上,孩子们想到了用其他小型的插塑积木来搭出花、树、家具等东西来装扮已经建构好的楼房。孩子与孩子之间的互动交流也在一段时间的磨合之后更加融洽,他们会在自己行动的同时关注到同伴的动作与想法,也乐于接受同伴的建议,再将想法付诸于行动。而加入了不同的建构材料后,孩子们的参与积极性也更高了,这也为他们打开了新的思路。
我们需要提供不同建构材料建构的作品照片给孩子欣赏,打开孩子的思路,引导孩子大胆地去搜集教室内外的各种材料,运用到建构活动中。在幼儿园里的每一天,都充满着温暖和惊喜,看着他们一点一滴的进步,我感到了无比的自豪和幸福。作为一名幼儿教师不仅仅是要传授知识,更是要用爱去呵护他们成长,陪伴他们度过快乐而有意义的时光。
读《儿童博物馆课程故事研究》有感
太仓市高新区娄江幼教中心娄江幼儿园 陈伟萍
2024.11
《儿童博物馆——课程故事研究》是南京市第一幼儿园围绕“儿童博物馆”数十年研究的成果。在博物意识的引领下,教师们以儿童为中心,以班级博物馆为主体,园级博物馆为实践场和资源库,社会场馆为补充,建构了三级儿童博物馆体系。在一个个精彩的儿童博物馆课程故事中,儿童是探索者、学习者,教师是观察者、支持者,他们具有博物意识和课程意识,尊重儿童、理解儿童、接纳儿童,支持儿童在行动中学习、在关系中学习、在探索中学习、在合作中学习。
书中说:“我们的儿童博物馆是一个以儿童为中心的实习场,是他们可以通过经历和行动,在活动中计划、操作、交往、协商和体验,使得经验不断生成的地方”。现在分享一下在这个学期开展的班级项目化活动“你好,种子”的一个活动片段——一起发绿豆芽。
自然角里几个孩子在看大家收集的种子。
沐沐:这是什么的种子呢?
皓皓:这个是绿豆呀。
小理:我见过的,绿豆长出来的豆芽可以吃!
文文:我没有见过唉,绿豆长大了是什么样子的呢?
旸旸:我知道,绿豆长大了就是豆芽菜!
皓皓:我们平时吃的豆芽就是绿豆做的吗?怎么做呀?
……
关注到孩子们的兴趣,在儿童友好的教育理念下,我们开启了儿童会议,倾听孩子们的疑问和声音:豆子可以种吗?每种豆子都可以长成豆芽吗?豆子怎么样才会变成豆芽呢?绿豆变成的豆芽和其他的豆子有什么不同吗?随着讨论,孩子们的问题越来越多。于是我们的探究也开始了。
教师的思考与支持
⒈了解绿豆芽试验需要什么。
生活中孩子们吃过绿豆芽和黄豆芽。因为绿豆班级收集的比较多,小厨房也有。我们就决定制作绿豆芽。我们在小红书上寻找相关试验视频,发现装在矿泉水瓶里制作最方便。于是每人准备至少一个矿泉水瓶,瓶底请家长剪好几个漏水小洞,徐老师准备黑色袋子遮光,陈老师周日晚上在家泡好绿豆,周一拿来。
⒉自己装豆和冲水。
在装豆子的过程中,因为选择勺子的大小不一样,瓶口漏豆子的情况也不一样。有的孩子勺子里装满,装瓶口的时候豆子漏了很多。有的孩子勺子里装3分子一的豆子,装进去的时候反而豆子进去的多。原来不是越多越快,装豆子实践中也学到了稳快准。还发现瓶子下面垫好盘子或者框,这样漏掉的豆子重新收起来就很方便。在冲水的过程中有孩子发现有的漏水快,有的漏水慢,和洞的大小有关。装水关上瓶盖水就不漏了。因为是自己参与的活动所以发现的有趣现象也非常关注。
⒊每天冲水观察。
每天来园后的第一件事就是给自己的豆子冲水,观察豆子的发芽情况。拍好照片,到周五的时候依次进行对比。
⒋制作绿豆芽美食活动。
一周的时间大家的绿豆芽长势很好,周五放学每个孩子都把自己的一份带回家。在家人的协助下做了很多美食。有各种炒豆芽,有汤豆芽。在这个过程中幼儿了解种子食品是人们食物的主要来源,也有了珍爱粮食的意识。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成人要善于发现和保护幼儿的好奇心,充分利用自然和实际生活机会,引导幼儿通过观察、比较、操作、实验等方法,学习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帮助幼儿不断积累经验,并运用于新的学习活动,形成受益终身的学习态度和能力。”一颗小小的种子,在大人眼中或许毫不起眼,但是在孩子的眼中却有别样的趣味。从认识一颗种子开始,孩子们一直处于主动状态,通过观察、探索、制作、表现等形式,自发地去探究,在实际体验中获得植物生长的认知经验,在自主探索中发现种子的奥秘,种子给予了孩子们最美好的感受,获得了真实、有意义的学习与成长。这个活动开展的时候应该同时进行水培不遮光的发芽试验,这样就能很好对比出有光照和避光的不同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