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5.29课题研究实录——大班《准备上小学》主题背景下的家园共育

作者: 时间:2024-05-29 点击数:

课题研究记录表

课题题目

利益相关者视角下提升大班幼儿入学准备水平的实践研究

课题类别

规划课题

立项编号

L2022067

出席对象

徐新颖、费筱菁、戴紫莹、周张瑶、张祺悦

地点

腾讯会议

时间

2024.05.29

研究主题

大班《准备上小学》主题背景下的家园共育

所要解决问题

⒈梳理主题背景下的家园沟通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⒉优化主题背景下的家园沟通手段。

研究方法

分析法

 

 

 

 

 

 

一、以《准备上小学》主题背景下的家园沟通的现状

在《准备上小学》的主题背景下,家园沟通显得尤为重要。目前,家园沟通的方式主要包括家长会、电话、短信、即时通讯工具(如微信、QQ等)以及学校的官方通知等。这些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为家长和教师提供了交流的渠道,让家长能够及时了解孩子在幼儿园的学习和生活情况,以及即将到来的小学生活的相关准备。

二、存在的问题

1.信息不畅通

学校在传达信息时,往往只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和表现,而忽略了家长对学校的反馈和意见。这导致家长在获取孩子全面信息方面存在困难。

家长虽然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反馈,但学校并不一定能够及时有效地获得这些反馈意见,导致双方信息沟通不畅。

2.沟通方式单一

虽然有多种沟通方式,但主要依赖的还是传统的家长会和即时通讯工具。这些方式虽然普遍,但缺乏多样性和创新性,可能无法满足所有家长的需求。

家长会和即时通讯工具往往只关注孩子的学习和表现,缺乏对孩子个性、兴趣、心理健康等方面的交流。

3.组织缺乏规范

在家长会等活动中,组织方往往缺乏规范,无法让家长得到充分的参与和发表意见的机会。这可能导致家长对学校的决策产生误解或不满。

4.家长参与度不高

由于各种原因(如工作繁忙、对教育理念理解不足等),部分家长在家园沟通中的参与度不高。他们可能无法及时了解孩子在幼儿园的情况,也无法为孩子的成长提供足够的支持。

5.缺乏持续性和系统性

家园沟通往往缺乏持续性和系统性。学校可能只在特定的时间点(如学期初、学期末)与家长进行沟通,而在孩子成长的关键时期(如准备上小学)则缺乏足够的关注和支持。

三、优化主题背景下的家园沟通手段

1.建立定期沟通机制

设立固定的家长会时间,确保家长能够定期了解孩子在学校的学习、生活情况。利用学校官方网站、APP或邮件系统定期发送学校新闻、活动通知、教育资讯等,让家长随时掌握学校动态。

2.采用多样化的沟通方式

除了传统的家长会和即时通讯工具外,还可以利用社交媒体、在线教育平台等现代科技手段,增加沟通的便捷性和互动性。设立家长热线或咨询邮箱,方便家长随时向学校反馈问题或寻求帮助。

3.提高沟通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在沟通中,注重孩子的个体差异,针对每个孩子的具体情况与家长进行深入交流。对于孩子在学习、心理、社交等方面的问题,及时与家长沟通并提供解决方案。

4.增强家长的参与感和归属感

鼓励家长参与学校的教育活动,如家长志愿者、家长讲师等,让家长成为学校教育的有力支持者。在学校决策中充分考虑家长的意见和建议,让家长感受到自己的价值和作用。

5.加强家校合作

建立家校合作委员会或家长代表会,让家长能够参与学校的决策和管理。举办家校合作活动,如亲子运动会、家庭阅读日等,增进家校之间的了解和信任。

6.提供家长教育和培训

举办家长讲座或工作坊,为家长提供教育知识和技能培训,帮助他们更好地了解孩子的学习和发展需求。提供家庭教育资源,如书籍、视频等,帮助家长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

7.建立反馈和评估机制

定期对家园沟通的效果进行评估,了解家长对沟通的满意度和意见。根据评估结果调整沟通策略和方法,确保家园沟通能够持续有效地进行。

8.促进教师与家长的交流

鼓励教师主动与家长保持联系,了解孩子在家中的表现和需求。建立教师与家长的沟通渠道,如微信群、QQ群等,方便双方随时交流孩子的情况。

 

 

通过本次会议的研讨,课题组的成员们分析了目前主题背景下的家园沟通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并对应问题初步采取了一些策略与措施。这些举措均是为更有效地改进家园沟通,增强家长对学校教育的信任和支持,为孩子的健康成长创造更好的环境。

物化成果

大班《准备上小学》主题背景下的家园共育措施

 

主办单位:高新区娄江幼教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