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11.22课题研究实录:课例研究课观摩与评课

作者: 时间:2023-11-22 点击数:

课题研究记录表

课题题目

利益相关者视角下提升大班幼儿入学准备水平的实践研究

课题类别

规划课题

立项编号

L2022067

出席对象

徐新颖、费筱菁、戴紫莹、周张瑶、张祺悦、陈伟萍

地点

三楼小会议室

时间

2023.11.22

研究主题

课例研究课观摩与评课:大班社会《市民公园的游览规则》

所要解决问题

⒈观摩课例研究课,熟悉课例评课要求

⒉研讨、优化课例研究课

研究方法

案例研究法

 

 

 

 

 

 

一、理论分享

费筱菁:大班幼儿的道德判断水平处在他律道德阶段向自律道德阶段发展的关键时期,他们的规则意识也因此发展受限。规则,对幼儿来说或是抽象的概念,或是权威人物的要求,死气沉沉的说教无法令他们对规则的意义产生情感上的认同和认知上的内化。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指出,生活含有教育的意义,生活决定教育,教育反过来能改造生活,促进生活的进步。生活教育的根本特征在于“活”字,活的教育,是生活教育的核心,也是生活教育的最深层意义。培养幼儿规则意识的过程,也是支持幼儿完善道德判断的过程,必须以幼儿的生活为教育来源。

二、说课与活动观摩

费筱菁: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大班社会活动《市民公园的游览规则》。我将从主题背景与活动价值分析、活动设计中的支持策略、结合研讨主题的思考等方面来阐述我对本次活动的理解和认识。

大班幼儿对周围世界充满着好奇,不仅喜欢观察、触摸、摆弄、操作,还会想出种种问题,表现出渴望认识周围世界和探索发现的积极愿望。市民公园是太仓市中心的开放式公园,正好在我们幼儿园的学区边上,是孩子们日常生活中最常去、爱去的公园。在一次闲谈中,涵涵说起了她在市民公园游玩时遇到的一件麻烦事,有一次她在市民公园湿地的石头边捕捉螺蛳和小鱼时,被路过的保安叔叔拦住了,保安叔叔说:“再看到这样的行为就不允许再进公园了。”涵涵的经历,在孩子们之间掀起了一场关于规则的讨论。
孩子们关于市民公园有着充分、丰富的认识,他们在游玩的过程中也发现了不遵守规则会引发的麻烦,例如争抢大型玩具可能会受伤、在健身步道上超速骑车可能会引发碰撞。大班幼儿对生活中的规则已经有了充分的认识,他们知道规则的重要性,但是对不同场所针对性的规则认识还不够充分。根据此,我设计了本次活动,幼儿可以在市民公园的情境中设身处地思考适合不同场所的规则,在小组交流中享受与同伴交流讨论的乐趣理解规则的意义,形成初步的公民意识。

三、集体评课

陈伟萍:社会活动的组织应该情感为先,行为在后,认知相随。目标要精准定位孩子目前的认知水平,要体现行为的落实,发展的变化。“思考规则的呈现方式”,公园可能离孩子们的生活有点远,怎么去落实?

戴紫莹:第一个环节,除了说说已有经验,还要点出市民公园的乐趣,人们在其中活动很幸福,点名情感。制定规则是为了更好地保护市民公园的环境。第二个环节,如果没有规则会怎么样?开放度可以更高一些,在玩的过程中遇到了或是看到了什么问题?规则制定前需要有一些矛盾出现,才能体现规则的重要性。

张祺悦:老师也可以在市民公园找找看,有没有人们不爱惜造成了环境破坏的画面,可以呈现给孩子们看一看。

徐新颖:场景比较多,可以让孩子们选择最有必要的。两组也可以是一样的,可以比较、提炼,哪些规则是真正有用的?

周张瑶:可以跟市民公园的管理者能不能做一些联动,能不能试一试这些规则,到底能不能呈现在规则里?可以做一些尝试。

陈伟萍:社会活动的师幼互动很重要,巧用对话和互动助推孩子的发展通过提问搭起幼幼沟通的桥梁。“你们能不能看懂他设计的规则?”“你们觉得他设计的这条规则适用吗?”

张祺悦:分享的时候,是不是可以请一名幼儿作为代表分享,不足的再补充。引导幼儿面向全体幼儿分享,可能其他幼儿的注意力就没有那么集中。

费筱菁:在组织与实施幼儿园社会活动时,教师可通过环境暗示、问题探讨、模拟扮演、生活实践等,推动幼儿社会性的有效形成与全面发展。本次活动从解决幼儿生活中的真实矛盾出发,针对“市民公园的游览规则”展开,引导幼儿在情境中通过问题探讨的方式获得了关于规则的新经验。

幼儿的已有经验常常是通过直接体验的方式获得,比较零散、没有体系,教师需要在活动的组织中通过多种形式引导幼儿做好经验铺垫,将幼儿零散的经验提炼、总结,形成有逻辑、有层次的经验体系,幼儿才能更好地在活动中建立已有经验与新经验的联结。在最后一个环节,孩子们说完自己呈现规则的一些想法之后,老师可以提炼他们的观点,例如:原来想要更好的呈现规则,确实是需要深思熟虑的。不光要考虑规则提示牌的大小、放置的位置,还要从被提醒人的角度出发,尽可能地把提示牌做得醒目。这样提炼小结之后,幼儿园的经验提升会更加明显。

在小组间分享的环节中,孩子们分组介绍了自己制定的规则。“图书馆”组的小朋友令我印象深刻,他们制定的规则针对性很强,可能是由于“图书馆”这个场所特征非常明显,所以幼儿制定的规则最为聚焦。总的来说,本次活动效果较好,幼儿都能针对不同场景的特征,在尝试、思考、交流中探索制定适宜的规则。活动中孩子们比较兴奋,很明显地能感觉到他们制定出规则之后的分享欲和成就感。

活的教育,应从生活中来,再回到生活中去。大班幼儿正处于道德水平发展的关键期,从幼小衔接的当下来看,规则意识的提升能帮助他们更好、更快地适应小学的学习与生活,尽快获得老师和同伴的接纳;从人生历程的整体视角来看,在社会这个大学校中产生的真实践、活课堂,让冰冷、模糊的规则变得生动、清晰,同时共同制定、商讨规则这一环节也赋予了幼儿初步的民主意识,有助于幼儿未来参与社会、改造社会,养成完整人格。

物化成果

课例研究课:大班社会《市民公园的游览规则》

 

主办单位:高新区娄江幼教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