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4)班】孩子自理能力的培养

作者: 时间:2023-04-04 点击数:

一个人的生活自理能力对一个人的成长非常重要,关系到孩子一生的幸福。自理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孩子融入社会、集体,同时还有利于培养孩子的责任心。3岁左右,孩子就有了“我"的概念,这是孩子独立意识的萌芽。孩子从家里走到幼儿园,班上一个老师要管理二三十个孩子,她不可能一直守着一个孩子。如果没有一定的生活自理能力,那么融入起来是很困难的。因此,孩子3岁过后他可以穿简单的衣服、吃饭、独立大小便、整理自己的东西等等。
其次,自理能力培养可以锻炼孩子手的肌肉群和协调性,6岁前是孩子动作发展的主要阶段。心灵手巧,如果一个人手比较灵巧,动手能力强,对孩子的手眼协调就有很大的好处。
例如:有些家长喜欢给孩子买贴的鞋子,目的是为了避免孩子摔跤。其实到了中大班之后,家长可以给孩子买系鞋带的鞋子,这样也锻炼了孩子的手眼协调能力。
如何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
1.家长有培养孩子自理能力的意识
其实很多家长有一定的意识,只是在行动方面形成反差。
主要原因是:
(1)心疼孩子,觉得孩子年龄小,觉得孩子不能做。
(2)嫌麻烦。很多家长就是怕麻烦,觉得自己做这些事情一下子能做好,孩子来做就磨蹭半天。
其实两三岁的孩子是孩子最愿意动手的阶段,只要你让孩子做,孩子都愿意动手,只是很多家长嫌麻烦,不愿意孩子动手。孩子在自己想做的时候,你去包办代替,那么后面孩子就觉得反正爸爸妈妈。
2.让孩子学做家务开始
如果家长有意识地培养孩子做家务,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和责任感。
年龄比较小,可以让孩子帮助爸爸拎拎包、放放碗筷、擦擦桌子等,这样孩子会觉得自己也是家里的一份子。孩子管理自己的能力应该是家务的一部分,也是独立的前提。要想孩子独立和有责任感,家长要有耐心和合适的方法。孩子在做得不好的时候告诉孩子正确的方法。
很多家长在孩子做错了事情后会责备孩子,却缺乏告诉孩子下一步如何做。这样是不对的,当孩子做一件事情没做好,我们一定要告诉孩子如何做。这样你的引导才有价值。最后家长要做好榜样,约束行为。
你的所思所想所做,包括你的情绪都是孩子榜样,如果你自己的事情都做不好,那孩子肯定也做不好。
3.家长对孩子做的事情应以鼓励、肯定为主
都说好孩子是夸出来的,家长发现孩子的优点,要马上强化,同时一定要用心、真诚的鼓励。如:孩子洗了袜子,整理自己的书桌等。父母一定要就事论事,具体的表扬鼓励,不要泛泛而谈。同时,孩子做得不好的时候,我们少用责备。我们应该告诉孩子你这样做得不对,你应该怎样做。孩子改正之后,马上表扬,人的成长过程是希望有一个感受快乐的过程。
培养孩子生活自理能力的原则:
1.按照孩子生理、心理发展需要的顺序
孩子的骨骼肌肉的发展。是否有力量?是否发育完善?如两三岁的孩子,手腕的腕骨还没有发育完全,那么对手腕太用力的事情,我们应该避免孩子去做。如:提重物。心理发育是否完善,包括孩子的社会化。
2.做父母的态度应该是温柔地坚持
任何习惯的培养都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完成的。如果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孩子的自理能力永远达不到,你应该鼓励孩子每天坚持下去。只是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关注孩子的情绪,比如孩子不想做烦躁的时候,父母要抚慰孩子的情绪,让孩子坚持。
3.让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情
困难的工作可以分为小目标,再将小目标整合起来,这样孩子就完成了大任务。
4.适时运用正强化
孩子做了事情就给予奖励;不做的话就没有。
5.有耐心,善等待
很多家长觉得孩子智力上或才艺班学好了,其他能力到了一定年龄就好了。不过现实是:父母的包办,自己的事情父母做,上了大学,孩子不会做的事情还是不会做。因此孩子在小的时候也愿意做的时候,一定要让孩子自己做。你包办代替了什么,孩子在哪一方面就学不会。很多家长觉得我不放手,我就能掌控孩子;一旦放手,我就掌控不了了。其实,父母要学会放手相当重要,放手不是散养,放手的同时,你也要教会孩子生存的方法。

主办单位:高新区娄江幼教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