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立规则从家里开始
幼儿期是规则意识培养的关键期。家庭教育中有大量规则在起作用,而教导孩子按规则行动是家庭教育的基本任务之一。家长不能因为溺爱孩子或者为了避免亲子冲突的麻烦,而不去干涉和纠正孩子的不良行为,放任孩子“无规无矩”。孩子不懂事,不懂得玩具要分享,不懂得游戏要轮流,不懂得别人的东西不能随便拿,不懂得不能打人骂人……这些为人处世和社会交往规则家长是懂得的,家长要将规则教育渗透在孩子的生活中,善于抓住每日生活的时时刻刻、方方面面,自然地、渗透式地向孩子传递规则,帮助孩子建立有关社会生活的规则意识,养成亲社会的规则行为。
通常来说,规则有两种形式:一是没有明文规定,只是一些约定俗成、共同认可和遵守的行为规范,是人们在长期的公共生活中形成的道德经验与行为习惯。例如乘车购物要排队,在公共场合不能大声喧哗,不能随便吐痰、乱扔垃圾……二是有明文规定,是社会公共生活中的一些公约、规则、规章、制度、纪律,通常带有一定的强制性,有的甚至与法律法规衔接。例如交通规则、公园游客须知、学校学生守则、考试纪律等。由此可见,规则具有普遍性的特点,是供共同遵守的有利于秩序的一种客观性的规定,应该是利己利他的。
规则虽然具有约束力,但这种约束力绝不是用批评、呵斥、惩罚或奖励这样的外部强制性手段来实现的。作为成人,可以强制幼儿去遵守某些行为规则,但并不能真正地让其养成规则意识和规则执行能力。规则教育过程,不是儿童被动地执行家长外在规则要求的过程,而应该是他们将规则内化于自身需要,将其进一步转化为自身的主体性态度、品质的过程。家长所要做的就是唤醒幼儿对规则的主体性需要,激发他们遵守规则的内在动机,使他们体验和感受需要得到满足后的快乐。当规则成为儿童的需要时,一切外在的奖励和惩罚就显得多余了。
很多家长在规则教育中注重树立自己作为家长的权威,过度限制或控制儿童的行为,不允许孩子做这做那,要求孩子像小大人一样循规蹈矩,希望孩子斯斯文文,省心不惹麻烦。一旦孩子不遵从,他们就会强迫孩子服从管教。这样的做法,其实是无视孩子的天性。没有规矩的自由是放任,没有自由的规矩是不近人情。儿童天性是活泼好动的,是无拘无束、天真烂漫、无所畏惧的,他们喜欢四处去摸索探究,不能很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行为。家长如果对幼儿过度限制,剥夺他们自由行动的权利,是不利于他们独立自主性和创造性的发展的。倾听要建立在尊重和理解孩子的基础之上,对孩子的情绪和感受作出回应,并站在孩子的角度将这种感受描述出来,不评价、不指责、不直接建议。
当我们告诉孩子哪些该做、哪些不该做的时候,我们不要带着自身情绪的发泄,也不要忽视孩子的情绪,而是要对孩子的情绪有感知、有认可,与孩子有共情。在以上前提之下,给孩子建立规则的态度要和善而坚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