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6班】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

作者: 时间:2024-06-06 点击数:

6班五月主题教育

在班级中,经常听见幼儿分享自己的家庭生活。因此,本月以为主线,以这一幼儿最熟悉的地方、最重要的生活环境为主体。
在《我爱我的家》这个主题活动中,帮助幼儿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感受家人对自己的关爱,体会家人的辛苦,学会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爱和关心,能主动爱家人,并逐渐学会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促进幼儿积极情绪情感、健康人格等身心全面发展。
我们可以在以下方面互相配合:
和孩子谈论一起去过的地方,通过回忆增进亲子间的情感。
和孩子一起制作关于介绍家庭成员的书,并带到幼儿园分享。
在家和孩子一起玩我家有几口的问答游戏,请孩子掰手指算算家里有几口人。
和孩子一起按照家人的称谓关系动手做家庭树
记录亲子瞬间,并带到幼儿园进行分享。
给孩子当模特,鼓励他们给自己画像,画好后协助孩子把作品展示出来。
陪伴孩子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并引导孩子分享自己的感受。
鼓励孩子和家人一起做些简单的家务事,并告诉孩子作为家庭成员,应该主动参与家务分工,做力所能及的事情。
平等对待孩子,当孩子向家人传达爱意时,家长也要表达谢意。
在早上入园前给家中的每个人一个爱的拥抱,进一步体验拥抱的温馨,拉近亲子关系。
在生活中建立对家的基本认识:
孩子每天和爸爸妈妈、爷爷奶奶等一些亲密的家人生活在一起,和家人建立了亲密的情感,是时候帮助孩子建立关于家的基本认识了。
具体而言,这个年龄的孩子可以对家形成以下认识:
认识家庭成员
家里都有谁呢?孩子会好奇家里都有哪些人?在哪里工作?他可能会问:妈妈,你在哪里工作呢?那爸爸呢?”这时候,和孩子一起制作一本关于家庭成员介绍的书会起到意想不到的作用。家人和孩子一起打印照片、记录照片中的人物和工作以及喜好等等,孩子们也可以把书带到学校和同伴分享交流。这样会在潜移默化中丰富孩子对家庭成员的认识,同时锻炼了孩子们的交流表达能力。
知道基本家庭成员的称谓
爸爸的妈妈是谁?妈妈的妈妈是谁?和我一样大的小哥哥是谁?......随着孩子一天天长大,会接触到爸爸妈妈之外的其他人,更多的家庭称谓进入到孩子的世界里,如舅舅、姑姑、伯伯、哥哥、妹妹....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开始慢慢知道一个亲属称谓涉及两个人之间的关系。当有亲戚再次来做客时,问问孩子他是谁呢"以强化他的记忆。节假日的家庭聚会是一个很好的机会,让孩子知道各种亲属的称谓。
建立爱家的情感
爸爸妈妈用生动的语言激发孩子对家的爱。可以用儿歌:我爱我的家,家里有爸妈。爸爸很高大,撑起整个家。妈妈很漂亮,勤劳又能干。我爱我爸妈,我爱我的家。也可以在日常聊天中用自己对家的情感感染孩子:“我们的家真好,又温暖又舒适,再也没有比家更好的地方了。以此激发孩子对家的依恋之情与归属感,体会家人对自己的爱,也有助孩子安全感的形成。
对小班孩子的教育注重以下几点:
一、建立规则
明确告诉孩子什么事情该做,什么事情不该做,说到做到,不能妥协,一味地妥协只会让孩子越来越得寸进尺。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无论是一个国家,还是一个社会,都需要一定的规则来维持秩序,家庭中更应如此,对孩子来说也是这样,只有一定的规则才能够让人更好的成长。
二、改变错误的教养方式
孩子在家的一些错误表现是因为妈妈和爸爸在宠爱与严厉中摇摆不定导致的结果。家长的管教方式很重要,如果想要孩子改变,首先家长要改变养育方式。家长应该和善而坚定的对待孩子,控制好自己的情绪,学会积极暂停,给孩子做一个情绪处理的践行者,孩子看到家长的改变,才会相信自己能改变。面对孩子哭闹,用接纳、共情、启发,表达自己感受等等方式回应。
三、与孩子沟通相处模式很重要
对于低年龄阶段的孩子而言,家长需要扩充孩子的认知层面,一件事情讲清楚明白,而不是简单地几句带过,就希望孩子能像成年人一样自己去领悟。孩子是需要陪伴的,爸爸要多花时间跟孩子进行高质量的陪伴,关注孩子的情绪,以人为本,以人为出发点,而不是就事论事,给孩子讲道理。


主办单位:高新区娄江幼教中心